→ 新闻资讯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最新项目更多>>

构建与现代慈善发展相适应的慈善教育体系

2022-09-02 16:14

来源:慈善公益报

         慈善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事业,是人们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是扶弱济贫的社会事业。现代慈善的含义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扶贫济困、赈灾捐助内容,还涵盖更多公共服务、社会分配与社会治理的功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慈善追求的是让更多的人不只关注财富,而更关注财富的运用,财富的责任,财富的归宿,可以说现代慈善是一项伟大的文明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并再次强调“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021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同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可见,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已经被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也成为社会热门议题。

  政策上的鼓励和推动使得我国现代慈善事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90万家,其中公益慈善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的数量不断增长,大量社会资源被动员起来,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备案慈善信托合同金额超过40亿元。相较于慈善事业巨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我国专业化、职业化的慈善管理人才非常短缺,慈善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作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之外的重要就业领域知之甚少。无论是慈善行业领袖,还是慈善管理人才,包括慈善理论和政策研究学者,都需要早出、快出人才。构建与现代慈善发展相适应的慈善教育体系十分重要而紧迫。

  2021年,浙江工商大学成立全国第一家贯通本科、硕士、博士国民教育的慈善学院,探索建立面向重大经济社会转型、面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面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慈善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慈善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体系应该具有专业规范、开放包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等特色。

  现代慈善教育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体系。慈善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与市场需求紧密关联。根据2021年民政部数据,我国已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慈善组织体系,不少行业、企业和镇街都有了慈善组织,而且这些组织的社会化分工日益精细,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越来越普遍,从业和用人需求越来越多。其中不仅需要大量具有慈善情怀的工作人员,也需要掌握慈善组织管理、慈善项目运营、慈善法规与政策等理论知识,具备国际视野、独立处事能力、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从事现代慈善,是一个专业和职业的活动,比如说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金融慈善,都非常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因此,应尽快成立慈善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慈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NME课程认证体系,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切合行业需求的慈善管理专业认证体系。

  现代慈善教育体系崇尚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从事现代慈善,就要为天下苍生、为他人谋福利。倡导与宽容是现代慈善的行为方式,要以善促善,形成“行善者善行”的慈善文化。更重要的是,慈善教育中的知识传承和研究都应超越“纯粹知识”,慈善管理是一种学科专业,更是实践、实务领域,慈善人才培养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例如可以与众多慈善组织建立联系,共建实习实践基地,跨界链接资源,开展合作,形成慈善教学网络;加大力度引导基金会、行业枢纽、慈善组织筹集资金参与高校的学历教育项目,扩大人才培养体量。同时,慈善教育应致力于打开校园“围墙”,在招收全日制学生基础上,面向社会为各界人士提供学习深造机会,打造一流慈善服务供应基地以及慈善事业卓越发展平台。

  现代慈善教育体系具有学科交叉特征。慈善管理专业不能从社会学或管理学的单一学科视角来界定,而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收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构建起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当前受关注较多的慈善行为、慈善动机、慈善效益、慈善规制、财富管理、慈善信托等议题,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依托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跨学科选聘优秀师资,搭建水平领先、对接国际、结构合理的慈善教育师资团队。

  现代慈善教育强调产教融合的培养过程。为了培养出能够独立从事慈善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探索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实习实践资源,将产、学、教、研结合起来。建议在慈善教育中推行长时间实习计划,在培养周期内安排学生开展为期3-6个月的长时间实习,为学生配备学业与实务双导师,并可以借鉴服务学习、Co-op(Cooperative Education带薪实习课程/项目)学校与行业合作等教育模式,让学生利用假期或短学期,到慈善组织的真实工作环境里,通过岗前培训、上岗工作,成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同时促进学生把专业知识用在实践中,也把行业中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最后,营造良好的慈善管理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健全慈善表彰褒奖制度,加大对慈善组织、项目、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树立对慈善贡献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尊崇,提升行业美誉度。完善慈善组织薪酬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政策,科学设计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增强行业就业吸引力。

开户单位:吉林省慈善总会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长春西安大路支行
账号:2205 0145 0100 0933 3333 咨询电话: 0431-89152037 传真:0431-89152040
邮政编码: 130062 电子邮箱:jlscszh@163.com
吉林省慈善总会地址:长春市绿园区普阳街1616号
备案:吉ICP备08100074号-2
吉公安备案 22010602000428号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